越南语翻译张德维 临危受命任联络官 专职陪胡志明治病
发布时间:2012-02-20 09:59:24 来源:ACME 转载 字体: 大 中 小
我国资深越南语翻译家,1930年出生于广东,曾侨居越南求学。
1954年参与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建馆,负责翻译、调研。曾先后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中国驻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并兼任驻民主柬埔寨大使、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常驻代表、中国驻越南特命全权大使。
离休后历任中越友好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越南、柬埔寨、老挝归侨联谊会第三、第四、第五届会长和该会名誉会长。
1967年,胡志明因病前来中国疗养,张德维作为翻译全程跟随。此后两年间,张德维一直陪在胡志明身边,直至胡志明去世。
1967年,美国侵略者将战火烧遍整个越南南北两地,而精通越南语的张德维正在中国驻越南使馆工作。
“当时,越南的最高领导人是胡志明主席。他带领着越南军民,在中国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的支援下,顽强地抗美救国。”张德维说。
就在这个严峻时刻,谁也没料到,病魔突然无情地向这位传奇性的领袖袭来。“他的健康对越南太重要了!他向我提出要求,陪他来中国治病。可想而知,我肩上担负着多重的任务。”在随后的两年中,张德维作为胡志明的翻译和中国医疗组的秘书,一直陪在胡志明身边,直到胡志明人生的最后一刻。
“我叫他胡伯伯(伯伯在越南语中代表长辈),他喊我维弟。他留着长长的大胡子,特别害怕打针。他会让我们陪他吃饭,给我们讲他的革命历险故事,大家都很愉快。”张德维回忆说。
临危受命
中国翻译成胡志明“秘书”
1967年初的某一天, 在中国驻越南使馆担任三等秘书的张德维接到胡志明秘书武奇的电话,说胡伯伯有事让他直接到小木屋去一下。
“我一进去,顿时心里咯噔一下,为什么胡伯伯没在办公,而是躺在床上?”张德维愣了一下,轻轻移步到床边,向胡志明问好。老人家摆了摆手,示意他靠在床边坐下:“伯伯叫你来,是想让你报告周恩来同志,但你要注意保密。”
原来,胡志明最近一段时间,胳膊和腿部活动都不灵便,虽然让医生看过,也做了一些治疗,但不见好转。所以,他想到中国去看看病。
“我听明白了!”张德维立刻回大使馆,电报周总理。两天后,使馆就收到了北京复电,周总理建议胡志明住到广东从化温泉宾馆,中央将选派有经验的医生前往诊治。4月14日,胡志明登上了飞往广州的专机,随行人员只带了张德维、秘书武奇和越南的保健局长茹世保。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广州方面成立了“中国医疗组”,为胡志明做系统体检和治疗,而张德维成为了医疗组的秘书。
医疗组进一步检查诊断为:老年动脉硬化症,脑供血严重不足,有某部位脑血管供血受阻,故产生一侧上下肢体轻度偏瘫。针对这种病因和症状,医疗组安排了综合治疗方案。
不过,武奇秘书和茹世保局长找到了张德维,告诉他一个特殊情况胡伯伯最怕打针,建议医疗组不要采取注射的方法。因此,治疗方案没有使用针灸,而是采用了指压穴位按摩。张德维、武奇和茹世保也陪着胡志明一块,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我们抛球给他,他接住,再扔回来,他有说有笑,也不觉得单调乏味”。
亲自下厨
他为胡伯伯做豆豉蒸排骨
为了帮助胡志明增强体力,厨师们每次都做一大桌菜肴,但胡志明节俭惯了,坚持每顿饭只要一荤一蔬一汤。医生们就劝他,饭菜丰富些有利于身体康复,他才配合添些补养的菜。
不过胡志明说,饭菜花样太多,每次用餐就他一个人,既吃不完,又觉得寂寞。于是想让张德维、武奇、茹世保陪着一起吃。为了配合老人的治疗,在得到上级领导同意后,他们开始陪胡志明吃饭。
张德维发现老人家喜欢吃鸡肉和排骨,但厨师怕老年人牙口不好,烹饪时多是把这些东西炖得烂烂的,缺乏色香味。“我就建议厨师做些广式白斩鸡及家乡的豆豉蒸排骨试试看,果然他对这样烹调的菜很感兴趣,一再说好吃。并且要求厨师经常做家常菜,这样"既省钱又好吃"。”张德维说。
治疗了两个半月,疗效显著,胡志明很满意,惦记着越南的抗美救国斗争,1967年7月1日离开广州返回河内。不过,回河内不久,武奇就打来电话说,胡伯伯又想吃豆豉蒸排骨了,但厨师不会做,想让张德维教教。于是,张德维到主席府将制作方法告诉了厨师。
过了几天,武奇又来电话了,说厨师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伯伯嚼不动,希望张德维能亲自做一次,一听说能为胡志明亲自下厨,张德维感到非常荣幸,立即赶去做。“结果胡伯伯吃完,连连赞许说好吃,"这才是一道正宗的豆豉蒸排骨"。我听了心里也特别高兴。”
广场观礼
小翻译帮胡志明乔装打扮
谁也没料到,一个多月后,胡志明的健康突然出现新的问题。
“当时武奇打电话让我到主席府去,见面后他告诉我,胡伯伯回国后,工作和活动过多,前几天淋雨发了高烧,一直不退。” 越南党中央书记黎文良希望中国能派医疗组到河内治疗。
周总理得知后,立刻派医疗组赶赴河内,中西医结合治疗下,高烧是退了,但脑部的旧病又有复发的症候,心脏也出现新的问题。最后,在多方协商下,胡志明再赴中国,住进了北京玉泉山中央休养所,疗养了半年多。
当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周年的庆典,当天上午在天安门广场有群众庆祝游行,中央想让胡志明出席庆典,但为了保密又不能安排胡志明上天安门城楼。于是,周总理想了个巧妙的办法,由邓颖超陪同胡志明秘密到人民大会堂三楼,从窗口观看群众游行壮观场面。而晚上,毛主席邀请胡志明上天安门城楼看烟火晚会。
“这件事如何保密,可是费了一番心思。我们最后决定,帮他乔装打扮去观礼。”张德维为胡志明化了化装,穿上中山装,戴上一顶中国干部帽,戴个大口罩,把他的大胡子包起来,这样就没人能认出来了。
当晚,胡志明顺利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毛主席还亲自陪胡志明到城楼外边,坐在小椅子上观看烟火。张德维回忆说:“两位主席都看得兴致勃勃,讨论着哪个烟花比较好看,我就站在后边当翻译。”
在返回住处途中,胡志明感叹说,毛主席、周总理对他实在太关心了!“没想到那么周到,比同志加兄弟还要亲!”
弥留之际
他见证胡志明最后时刻
此后的两年间,中国医疗组又曾三次赴河内为胡志明治病。1969年夏,胡志明想让医疗组回中国休假一个月,顺便让张德维带封信给周总理。
“信是他自己写好的,主要表达了感谢和要再次去中国的愿望。我译成了中文,他看完后用汉字签了胡志明三个字。”
当年8月中旬,胡志明外出视察后突患感冒,引发急性支气管炎,曾出现过一次短暂休克。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同时发作,继而支气管炎转成急性肺炎。
从8月25日开始,从北京接连增派两批中、西医专家及医疗队等,携带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械乘专机赶赴河内。中国医生们一直轮流昼夜守在胡志明病榻前,采取一系列治疗办法,但都未见效果。
“我清楚地记得,老人家在最后这段日子里,表现十分安静。”张德维说,他一直陪在胡志明床前,有一次胡志明在昏迷中醒过来时,看到站在床边的中国护士,还要求她们唱首中国歌。
两位护士便轻声唱了一首大家都熟悉的《社会主义好》。胡志明听了微微点头,满意地进入梦乡。
9月2日凌晨,胡志明已不能自主呼吸,心脏完全停搏。中国医生们用了各种仪器和办法,始终未能使老人家恢复心搏。
而周恩来当日指派的第三批医疗专家尚未赶到河内,死神就夺去了胡志明的生命。时钟定格在1969年9月2日9时47分,胡志明没能迈过79岁那道坎儿。
本版文/记者 陶韵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