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高莽的人生信条:人的一生应当永远向前
发布时间:2011-11-04 09:25:26 来源:ACME 转载 字体: 大 中 小
回首往事,高莽说自己一生都是在所热爱的俄罗斯文学艺术中度过的。无论他的事业还是爱情,都同俄罗斯文化有着紧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他也从俄罗斯文学中汲取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剧本为媒
高莽走上俄苏文学翻译之路,可以说得天独厚。1926年他出生在哈尔滨,那里侨居着许多白俄,整座城市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情调。他就读于十年制教会学校,语文课讲的是俄罗斯19世纪文学作品。从孩提时代,他就熟悉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的东北正处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俄罗斯文学中的民主精神、对劳苦大众的关爱、对大自然风光的描绘,给高莽带来极大的慰藉。17岁那年,他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曾是多么鲜多么美的一些玫瑰……》,在《大北新报》发表,这是他的翻译处女作。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高莽读到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俄文剧本《保尔·柯察金》。保尔深深感动了他,在那之前,他还没有见过那么坚强、那么忠贞、那么勇敢的人。1947年,他把剧本译出,哈尔滨教师联合会文工团转年便将它搬上了舞台。剧中冬妮娅的扮演者孙杰,是位女教师,她和高莽相识相知相爱,终成眷属。1956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赖莎访华,高莽担任翻译。当赖莎得知他和孙杰因《保尔·柯察金》结缘时,兴奋地说:“一定要把你夫人带来让我看看……”那年除夕夜,高莽夫妇同去看望她,她拉着他俩的手,端详良久,开玩笑说:“记住,我可是你们俩的媒婆!”
30年后,高莽访苏,专程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拜见赖莎,并为已经白发苍苍的她画了一幅速写。她在画像上的签名是:“媒婆”奥斯特洛夫斯卡娅。赖莎送给高莽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双目失明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躺在病床上,赖莎守护在他身边。赖莎工工整整地在照片背面写了一句话:“祝愿你们像尼古拉微笑那么幸福。”不幸的是,多年之后,1996年,他的妻子孙杰双目失明。命运换了个个儿,轮到高莽温柔地守护着亲爱的妻子。“她不能没有我,我现在的最大心愿是死在她后面,哪怕就一天,就一个小时,就一分钟呢!”说到这里,这位豪放的东北汉子声音竟有些哽咽。
三栖互补
熟悉高莽的人都知道,他至少拥有三个头衔:翻译家、作家、画家。他可以同时运用翻译、写作和绘画来诠释他所热爱的俄罗斯文化。他认为三者是相通的,他说:“绘画需要文化的底蕴作为基础,而有时,我觉得文字不能穷尽的,就用图画来说;有时觉得图画不能穷尽的,就用文字来说。”
翻译方面,他先后翻译出版了30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如鲍·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人与事》,马雅可夫斯基的话剧《臭虫》、《澡堂》,阿赫马托娃的长诗《安魂曲》,阿列克西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等。
创作方面,已出版《久违了,莫斯科》、《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俄罗斯大师故居》、《俄罗斯美术随笔》等文化随笔。他以飞扬文采和诗人情怀,勾勒出一位位俄罗斯大师诸多鲜为人知、甚至惊心动魄的故事,并配上亲手绘制的速写以及珍贵照片,引领读者徜徉在俄罗斯文学艺术的海洋,接受灵魂的洗礼。
绘画方面,他除了绘作鲁迅、茅盾、巴金等国内文学名家的肖像外,还为外国文学家,特别是俄苏文学家创作了不少肖像画。2007年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时,他应邀在莫斯科举办俄国文化名人肖像个人画展,好评如潮。《真理报》发表这样的评论:“他以中国的特殊技法,用毛笔在宣纸上描绘的人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了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精神世界。”两年后,他又在俄罗斯举办了同类画展。
永不掉队
早在60年前,高莽翻译了冈察尔的短篇小说《永不掉队》。他从小说中理解到:人的一生应当永远向前,不可停止,更不能后退。这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高莽依旧笔耕不辍。近几年,他先后出版了《墨痕》、《高莽的画(俄罗斯部分)》,2009年推出《俄苏广场文化谈片》,这是他继研究俄罗斯墓地文化之后的又一新课题。今年他翻译出版了乌克兰当代著名女诗人斯吉尔达的诗集《四季旋律》。
刚刚度过85岁生日的高莽,收到俄罗斯一些文艺团体和个人的祝贺,有人甚至著文希望俄罗斯也能出现像高莽这样的人物,足见他与俄罗斯情缘之深。
据他女儿晓岚介绍,前些日子他又刻一印章,印文是“高莽八十五后作”,显然创作激情仍荡漾在胸。他说:“每个人有自己安度晚年的方式。我选择写作、绘画和翻译。我在工作中才能感觉自己的生活有乐趣,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