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华首先应该是一个杰出的翻译家
发布时间:2011-08-26 08:35:52 来源:ACME 转载 字体: 大 中 小
曹靖华(1897—1987),河南省卢氏县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但就其一生最重要的成就首先应该是一个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杰出的翻译家。
曹靖华原名曹联亚,曾先后两次赴苏联留学和任教,在苏联学习和工作长达七年多,非常熟悉和了解苏联。他从20世纪20年代初,即从事进步的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他同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一起,以“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为精神,先后翻译出了一大批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苏联进步文学作品。曹靖华也因从事苏联文学的翻译事业与鲁迅和翟秋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挚友。
|
新中国成立后,曹靖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长期致力于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俄语翻译、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人才。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他为推动和发展中苏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博得了苏联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1921年,曹靖华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选派的前往苏联留学的第一批中国学员,和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蒋光慈、韦素园等一起进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学员按国籍分班编组,为中国学生成立了中国班,由苏联人讲课,中国人翻译。瞿秋白、李宗吾等担任过课堂翻译。当时同学中有一种错误看法,认为学文学是消极的,是不关心政治的表现。但曹靖华和韦素园都特别喜爱文学,他们常到富有文才、热衷于文学的瞿秋白那儿去。当初曹靖华俄语基础较差,瞿秋白总是把俄语翻译成汉语,帮他理解和学习。从此,曹靖华和瞿秋白结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厚友谊。瞿秋白精通俄语,曹靖华常去求教,得到了热情的关怀与帮助。曹靖华亲眼见瞿抱病写了《莫斯科的赤潮》、《共产主义的人间化》等通讯,把苏联真实情况介绍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排除了帝国主义散布的谣言迷雾。瞿秋白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了曹靖华,启发他坚定地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使他急切地感到应该把俄罗斯进步文学和苏联文学迅速地介绍给中国人民,就这样,开始了文学翻译的尝试。从事文学翻译,使曹靖华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最早介绍俄罗斯进步文学和苏联文学的作家之一。1923年初,瞿秋白回国主编《新青年》季刊。这时已回国的曹靖华带着第一部译著、契诃夫著的《狗熊》(即《蠢货》)前往请教,由瞿在《新青年》上发表,并勉励他说:“中国文艺团体太贫瘠了,希望你多学习,多介绍,做一个引水运肥的‘农夫’。”这使曹靖华备受鼓舞。在瞿秋白的鼓励和帮助下,曹靖华的翻译和思想认识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这一时期,他翻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一些作品,特别是被列宁称为19世纪后半期俄国进步思想界的一位真理探求者——契诃夫的剧本《三姊妹》。剧中发出“一场强有力的、扫除一切的暴风雨,已经降临了,它要把我们社会里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和腐朽的苦闷一扫而光”的呼声,并展望未来的生活“一定是无限美好的,十分惊人的”。该剧本回答了列宁当时非常关心的问题,深受列宁喜爱和称赞。《三姊妹》译好后,由瞿秋白推荐给郑振铎,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三姊妹》连同其他翻译的剧本,多次再版并在全国各地进步剧团上演,影响深远。中国译协会长姜椿芳在曹靖华从事教育、文化60年庆祝会上讲话时曾说:“‘孤岛’时期的上海,这些戏剧在一些群众会议前演出,起到了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开拓工作的尖兵作用。”
北伐战争爆发后,受李大钊同志派遣,1925年曹靖华到开封任国民军第二军苏联顾问团翻译。在此期间,他与顾问团译员瓦西里耶夫(汉名王希礼)交往甚密。曹靖华曾向王希礼热情宣传中国新文化,积极推动他翻译鲁迅的《阿Q正传》。要求王希礼向不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苏联人民介绍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文学巨著。在曹靖华的帮助下,王希礼成为《阿Q正传》的第一位外国译者,也是向苏联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人。《阿Q正传》译成俄文,是我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先声,它改变了在当时外国人只了解中国旧文化的局面,并使鲁迅获得了世界文学地位和国际声誉。从此也开始了曹靖华与鲁迅的书信交往,使他们成为挚友。
1927年秋,曹靖华第二次到达苏联。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执教,次年夏应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教授之邀,又到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和国立大学任教,以便与苏联同志一起更好地研究中国文化和进行文化交流。阿列克谢耶夫教授当时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汉学创始人之一,作为汉学家的名声,远播欧洲。阿列克谢耶夫教授积极致力于汉学研究,不遗余力地为创建苏维埃时代的汉学学派而奋斗。曹靖华的到来,被视为神州飞来的瑰宝。他们一起同呼吸,共患难,共同研究和交流。曹靖华在教学中努力进行改革,将汉语教学中只讲文言文改为既教文言文又教现代汉语,并把重点放在现代汉语上,开设现代汉语、现代文学课,坚持新文化运动的方向,积极地向苏联文学界介绍鲁迅及其著作、“五四”新文化运动、左翼文艺运动等,改变了过去只讲《聊斋》等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使苏联青年了解、吸收了中国新文化,从而为苏联培养了一大批富有成就的汉学家。他们在后来的中苏文化交流中做出了贡献。曹靖华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当时中共常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的热情支持。他们过从甚密,经常互相往返于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商谈国事、探讨文学。瞿秋白一再鼓励曹靖华多翻译苏联进步文学作品。曹靖华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响应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号召,把介绍俄罗斯进步文学和苏联文学当作庄严的任务去完成。正如鲁迅所赞扬的那样:“一声不响,不停地翻译着。”
曹靖华虽身居异国,但心系中华。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社会工作外,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不惜牺牲寒暑假期及一切休息时间,战胜种种困难,呕心沥血,坚贞不渝,夜以继日地翻译了大量俄罗斯进步文学作品和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