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眉毛饺”遇上“moon cake”
发布时间:1970-01-01 08:33:30 来源:ACME 转载 字体: 大 中 小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眉毛饺是什么?”
村民们会告诉你,这是一种形状弯弯的小点心,以前因为穷,做不起整个儿的,就只好缩小比例,看到它,人们会开心得眉飞色舞,取名为“眉毛饺”。
不过,对中国有一知半解的老外可不这么想:中秋时节的点心,应该和月亮有关,残缺的造型更像古诗里“天涯共此时”的浪漫诗意,应该叫“a piece of moon cake”。
因了世博,一个传统点心的中英文翻译,热闹了这个距离上海市中心60多公里的廊下镇中华村。
这里是上海市试点“世博农家”的最大规模示范群,共有28家。4月19日,中华村“世博农家”第二批正式挂牌,记者赶到这里的时候正好碰上这样的一幕场景。
“目前‘世博农家’最苦恼的地方就是中英文翻译了。”廊下镇旅游公司总经理曹月芳告诉记者。中华村是一个有着江南水乡特色的村落,像打莲湘、大行灶菜饭、眉毛饺等等独特民俗文化。去年,为了让来自国外的世博游客领略乡村风情,上海市在周边郊区试点“世博农家”。偏安一隅的小乡村,一下子走到了世界舞台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沟通。
按照市旅游局的统一部署,村里的示范户门牌和公共设施,同时挂上了中、英、日3种语言。而村里的民俗则需要村民们自己翻译,这可难倒了他们。有人建议用专有名词统领,村民们摆摆手说,这种办法太偷懒,吃到肚里的饺子,总得留点味儿在脑子才行啊。
为此,曹日芳请来了上海高校的民俗学、英语、日语等专业方面的教授,齐聚在村子里,边体验边琢磨,磨合了将近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20多个民俗词语翻译了出来。这不,曹日芳特地过来瞧瞧老外们看到它们的表情。
在这个小乡村里,又岂止是“眉毛饺”遇上“moon cake”?
在“世博农家”的菜单上,老外们还会看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他们看过中国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却十分好奇这竟然是一道以甲鱼和土鸡为原料的菜;他们听说过网络热词“捣糨糊”,没想到竟然可以创新用到菜谱上。这里有他们了解的中国大文化,也有充满了陌生新鲜的乡村小文化。
曹日芳告诉记者,因为这个世博会,来中华村旅游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了,村里的农民画、传统游戏道具开始有了市场价格,仅仅一幅农民画就衍生出了好几十种产品。搭上“世博高铁”,这个以发展现代农业远近闻名的小乡村,又开始“触电”文化创意产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