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行业进化:上海翻译公司难越行业门槛
发布时间:1970-01-01 08:33:30 来源:ACME 转载 字体: 大 中 小
“赢得了客户信任,却过不了公证处这一关。”上海语通翻译公司总经理曾军郁闷地说,“客户委托的翻译资料却得不到本市各级公证处的认可,这导致客源大量流失,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这样的遭遇让不少翻译公司愤愤不平。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上海各级公证处只接受上外等少数翻译公司的材料,而将大多数企业挡在了门外。此举被质疑为“制造不公平竞争环境”。
翻译稿件被公证处退回
曾军对商报记者回忆道,2007年夏天,有一家韩国游戏公司找到语通翻译,表示因为要在上海设立代表处,需要将其在韩国的运营资料翻译为中文提交到公证处公证。和往常一样,语通公司尽心尽责地进行了翻译并加盖公章和翻译专用章后,由客户带至浦东新区公证处。没想到,第二天韩国公司负责人就找上门来,说公证处仅认可上外和锦江两家翻译公司的翻译稿件而不予公证,因此,要求语通公司退款。于是,曾军亲自带了营业执照和中国翻译协会会员证等资质文件前往公证处交涉。
公证处并没有给予满意的答复,只是反复强调这是“上面的规定”。而对这一所谓的规定也拿不出任何书面的文件予以证明。
强烈呼吁公平竞争环境
曾军称,公证材料在翻译行业中所占比例不小,而因为得不到公证处认可,仅语通翻译一家每年就被迫放弃300余份的翻译件,以每份金额200-1500元计算,年损失高达10万余元。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最不能接受的是公司形象由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曾军介绍说,语通翻译已运营了8年,是全国首批专业翻译机构。不仅能够提供英、日、德语等常规语言的翻译,对于阿拉伯语、越南语等小语种也很擅长。而且公司在职翻译人员达数十名,规模足可以和上外媲美,却不知其翻译稿件为何被有关政府部门排斥在外。
曾军认为,上海公证处只认可上外的翻译材料,这难免有失公平。“不仅如此,我们现在也不敢承接诉讼材料的翻译,因为据称法院也有类似的规定。作为国家机关,如果未经合理竞标流程和公示,就默认指定服务机构,不利于创造一个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环境。”
众多翻译公司纷纷喊冤
商报记者随即又采访了上海学府、瑞科、无凡等10余家正规翻译公司,情况大致如此。
瑞科翻译公司也对公证处的作法表示不解:“上外的翻译稿件费用比我们要贵一倍,为什么不选择我们呢?对此,我们正准备就此事向法院提起法律诉讼”。
泛译翻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对于公证处的这种做法,我们无法理解,但也十分无奈。毕竟公证处是政府部门,相比之下他们处于强势的地位。”
无凡翻译则表示:“这种指定翻译机构的行为,使得我们的客户资源大量流失,对我们的公司信誉度造成了严重影响,希望此事能引起相关领导部门的重视。”
为此,商报记者以有留学稿件需要公证的名义致电上海市公证处。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声称,如果要公证,把东西拿过来,我们会帮你安排好翻译的。商报记者进一步询问“可否自行翻译呢?”得到的答复是:不可以,我们只接受上外翻译的稿件。
当商报记者表明身份,希望就此得到解释和答复时,该人士表示不接受任何采访,并反复强调他们只接受上外的翻译材料。
行业声音
区别对待是对翻译行业不了解
公证处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行业门槛。业内人士的猜测是,可能是出于翻译风格的考虑,毕竟各个翻译公司的水平和语言风格不同,需要翻译的语言和材料又是五花八门,这对于公证处的工作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交由一两家翻译公司操作,易于掌握翻译的质量。
对此,中国翻译协会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李锐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政府部门常常会根据企业规模等因素,对翻译公司采取区别对待的态度,这其实是对翻译行业的不了解。一方面,翻译行业本身就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全国目前大约有3000至4000家翻译机构,其中大多数是中小型机构,其中又以民营为主体。另一方面,翻译服务是非常专业的领域,机构小并不代表水平差,在这一领域,规模和年限不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而是应关注是否具有翻译特长。比如有些企业主要进行涉外金融、法律翻译,有的则专长于生物、医药翻译。政府部门应该更好地了解翻译服务,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翻译公司,标准要着重于翻译质量,而不是规模。对于翻译企业来说,也应该主动和政府机关做好沟通,让政府机关认可他们的翻译产品,彼此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
李锐还表示,翻译行业的问题在于行业门槛较低,一些企业过多注重价格而忽略翻译质量,这也是翻译市场存在低价竞争的客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