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纺织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每个行业的翻译都有着本行业的特点,简单地说,纺织翻译对译员有着下述的要求:1、翻译要专业化、准确化纺织业内部的划分很细,因此这要求译者对这些划分得比较细的行业有着清楚的了解,从而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对意义相近的词语有着较强的辨别力,从而能够用专业、准确的语言翻译出来。2、翻译要与时俱进 纺织行业也在不断发展,旧有行业知识陆续淘汰,新的行业知识层出不穷。因此,译员必须要与时俱进,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翻译任务。3、翻译要严谨纺织翻译与文学翻译不同,它不需要有华美的词藻,要求的是语言要严谨,行文要简练,逻辑要严密,避免使用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甚至错误的词语。
上海妙文翻译有限公司(ACME)由一批有着深厚学术造诣和翻译经验的学者同仁创办,是上海地区大型的翻译公司之一。在纺织领域,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我们所有的纺织翻译人员都经过了严格测试,对纺织行业的发展、专业术语等有深入的把握,工作经验丰富。依靠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和独特的审核标准,我们已经为一些纺织企业、公司提供了高水准的翻译,并签定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纺织翻译的领域:纺织翻译 服装翻译 确纺织品翻译
“七五”、“八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应用得到推广普及。据1990年和1996年行业管理部门的两次调查,开展信息化项目的企业占当时企业总数的25.8%,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达到52%-56%,遍及棉纺、化纤、纺机、印染、针织等行业,几乎全部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近60家,约70%的项目属于管理信息化,形成了一个高潮。上个世纪90年代初,MRP、MRPII等软件产品首先进入纺机企业,其中经纬纺机厂应用较为成功,棉纺厂也实施过一些试点项目,但未得到推广。自动监测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进展,但未能形成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技术和产品。
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能力已经突破2000万吨大关, 2002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6.6公斤,而2003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已经超过了10公斤,增长了50%,远远超过纤维加工的增长速度。
内需是拉动纺织工业生产能力增长的主要因素,外需是促进行业兴旺的重要支撑。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的复苏,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逐步繁荣,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也快速增长。
入世之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迅猛,进口也在上升。2003年全年纺织品服装累计进出口总额为960.7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15%,其中出口804.84亿美元,增长27.72%,进口155.86亿美元,增长8.47%。
2003年纺织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186亿元,同比增长21.98%;对行业总产值贡献率达到了34.45%,较入世前的2001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外贸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2001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外贸对纺织行业的贡献加大,纺织品服装外贸的飞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2004年纺织行业总体面临的困难会比2003年多一些,但有利因素依然存在,发展潜力仍然巨大。首先,2004年国内消费市场的稳步增长,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其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提高到3%,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回升到2.5%。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将直接带动消费和贸易的增长,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的机遇;三是我国纺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上我国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产业配套能力、市场潜力三方面的比较优势,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四是2004年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受配额限制的最后一年,我国纺织行业将继续收益于取消部分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带来的好处,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释放。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以及关税配额的增加,有利于纺织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优化原料配置,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