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翻译是不同民族间进行语言交流从而达到互相了解、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那么,文学翻译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人类进步的铺路石和阶梯。就对世界文学的吸收而言,我国的文学翻译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简单而言,文学翻译对译员有着下述的基本要求:1、翻译要注重专业、准确尽管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学翻译没有那么多的专业术语、词汇,但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文艺理论领域内,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译者在翻译时, 对这些专业术语一定要有深入的了解和清楚的把握,这样才能用专业、准确、规范的语言翻译出来。2、翻译要注重知识更新文学翻译同样也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尽管它的知识更新没有那些自然科学的更新快。因此,译员也要与时俱进,注重翻译的时效性,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翻译任务。3、翻译要注重本地化无论是将国外的作品翻译进来,还是将国内的作品介绍出去,翻译时都必须注意语言的本地化。如果是外国作品,需要用中国自己的语言来翻译,符合中国自己的语言习惯。如果是将本国作品翻译成外文,同样要使得翻译后的语言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4、翻译要注重语言流畅、优美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不同,它讲究语言的优美、流畅(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对译者的目标语言使用能力是一种挑战。
上海妙文翻译有限公司(ACME)由一批有着深厚学术造诣和翻译经验的学者同仁创办,是上海地区大型的翻译公司之一。我们拥有专业的文学翻译服务项目组,成员大多毕业于国内外著名学府,拥有丰富的文学翻译经验,能将文学翻译与语言学、文学、美学、认知心理学以及阅读理论等有机结合,致力于为每位客户提供质量最高、速度最快的翻译及本地化服务。妙文翻译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待保密及安全问题,所有妙文翻译的译员、译审、编辑排版人员均受到商业保密协议的制约,所有翻译、策划以及相关资料将严格保密。
文学翻译的领域:文学写作 古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 语言学 文学概论 文史工具书 文史典籍
“现在要找好的翻译真难。”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辑室主任刘开华说,就人民文学出版社而言,一个外文编辑室一年大概出版五六十种书,对应就要找五六十个译者,但是,找人的过程很困难。冯至、施咸荣、萧乾、董乐山、冯亦代等著名翻译家相继去世,而还在世的老一代翻译家因为体力、眼力等身体条件的限制,现在也大多无法从事翻译工作。刘开华说,现在的文学翻译主要依靠两支队伍,一是六七十岁的李文俊、徐成时等一些老翻译家,这支队伍的人数不仅日渐减少,而且当有急活儿时,通常不能求助于这个群体;还有一支队伍就是30岁到40多岁的中青年译者。这些人中虽不乏翻译速度快、外语水平高之人,但他们的中文功底却明显不能和老一代翻译家相比,错译、漏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翻译界的人才断代正在使外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在质量上陷入艰难境地。
专业教育偏外语学习 忽视中文功底锤炼从某外语学院毕业后就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工作的一位年轻编辑说:“我自己是学外语出身的,实话说,外语水平还可以,但是中文功底比较差。上学时,外国语言文学史是必修课,占16个学分,而中国文学史则是选修课,大约要少四五个学分。中文的学习并不被学生们视为重点。”
“翻译要求达到的三个境界是信、达、雅。但是现在能达到前两个条件的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没有看到哪个青年译者能达到大师那样雅的水平和境界。”一位出版社的资深外文编辑谈起做责编的种种感受时说,很多译者翻译完的作品,拿来一看,很流畅也很通顺,可是一对照原文就发现,原文中只说了一句话,译作中却写出三四句甚至一小段。还有些作品,完全遵照原文直译,读起来就觉得很拗口、别扭。
著名翻译家,曾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等作品的屠岸先生说:“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深刻掌握两种语言的精髓,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掌握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因为好的文学翻译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翻译对象中,体会原作作者的创作情绪,最终用母语再表现出来,这要求译者必须打下深厚的中文基本功底,领悟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使之融入血液中才行。”
要让母语的精髓融入血液,显然不能等到大学才开始抓中文教育。传记作家李辉认为,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并非翻译界孤立的现象,而是有缺陷的教育制度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没有整个教育制度对母语的重视,就无法培养年轻一代乃至整个社会对母语的热爱。长此以往,翻译人才的日趋萎缩,文学翻译的今非昔比,就会是必然的结果。李辉说:“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片面强调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曾有报道,有的小学语文课,开始尝试用英语教学,英语是学会了,但唐诗宋词的意境呢?大学毕业后,人们仍无法摆脱外语考试的戏弄,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也不管你的专业是否需要,职称评定仍把外语成绩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真所谓:“全民都为外语忙,惟有母语全忘了!”
同步畅销书机制译者萝卜快了不洗泥2003年10月,南非作家库切获诺贝尔文学奖,2004年4月,浙江文艺出版社一套五本的《库切小说文库》已经上市。2004年10月,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年1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已有数本耶利内克的中文译作问世。外国文学译作市场的出版速度已经快到几乎可以让国内的读者同步看到外国优秀作品中译本的程度了,与此同时,每年中国翻译类作品的总量也在大幅上升。
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至1990年,全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万种;而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共出版作品9.44万种,年均新版译著近万种。
“以前,一个责编一年出版一两本书就可以了,现在则是一年三四本。出版品种数量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外文出版事业的繁荣,但也无疑带来激烈的竞争,与外国畅销书保持同步出版成为一种市场需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辑室主任刘开华说,赶时间出版外国文学中译本,使出版社留给译者的翻译时间非常短。
简·奥斯汀的名著《爱玛》的中译本约为38万字,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和蔡惠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翻译完毕,但是现在一本外国文学新作,半年左右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翻译了。为了赶工期,出版社有时请几位译者分段包干儿,同时翻译一部作品,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在衔接和语言风格上必然有诸多问题,译作的质量可想而知。
学术地位下降经济收益不高 文学翻译陷恶性循环“不是没有翻译的高手,而是好的翻译人才现在已经不屑于去翻译了。”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主任陆建德说,文学翻译人才难觅的现象与现有的一些不合理机制有关。比如说,译作在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评职称的时候并不被纳入体系,文学翻译的学术地位下降,并不受重视,目前45岁以上的老翻译往往不再参与市面上图书的翻译工作,出版社就得请年轻的一代人翻译,而年轻译者积淀又不够,于是文学翻译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有些资历的译者就更不愿意出马了。
目前,文学翻译的稿酬为一千字50元至70元左右,而如果是为翻译公司做口译,则可以一个小时拿到300元左右。罗新璋先生翻译《红与黑》,一天译三百字,才挣十来块钱,而那些抄别人翻译作品的人,一天就可以抄一两万字,拿的稿酬却是一样的。市场的不规则打击了许多人的积极性,文学翻译的价值无法在经济收益上得到体现。
经济收益欠佳也同时令文学翻译评论界声音黯淡,翻译家屠岸说:“要做文学翻译的评论工作,要自己比对译作和原作,下很大的功夫研究作品,但是这些功夫最后能得到的报酬很少,所以理论界的舆论监督力量也越来越少了。”